Helen 是澳国立大学(ANU)社会科学学院的硕士研究生。她在提交学期末的研究论文后,被导师通知其论文部分内容与一篇已公开的学术报告“高度相似”,涉嫌引用不当。导师随即将此事上报学术诚信办公室(Academic Integrity Office)。面对“抄袭”指控,Helen 一度陷入恐慌——她清楚自己所有内容均为自写,只是在引用格式上可能不够规范。
OwlGuard 团队介入后,我们首先帮助 Helen 冷静分析指控性质。根据 ANU 的《Academic Integrity Rule 2021》,需要区分“有意剽窃”(intentional
plagiarism)与“引用疏漏”(improper referencing)两种不同的严重程度。关键在于——是否能提供写作过程的客观证据,而不仅仅是口头解释。
我们指导 Helen 从技术层面提取可验证数据:包括 Zotero 文献管理软件中的引用生成记录、论文草稿的修改时间线、以及早期版本的文献列表。这些数据清楚显示,她在写作初期就已导入了相关资料,只是在最终格式化阶段遗漏了部分引用符号。同时,我们协助她制作一份“写作过程报告”,系统展示从文献查找、笔记整理到论文成稿的完整链条。
在正式听证会上,Helen 按照委员会要求提交了上述所有材料。她现场演示了 Zotero 的引用生成流程,展示了文献的添加日期与引用调用记录。委员会成员认可了她的解释,认为这是“引用格式疏漏”,而非故意抄袭。最终结论为轻微学术违规(minor breach),不予纪律处分,仅要求 Helen 重新提交修订后的论文版本并完成一次学术诚信培训。
Helen 的案例说明,在学术调查中,技术性证据往往比情绪性辩解更具说服力。保存引用工具数据、草稿修改记录、原始文献整理笔记,这些都能成为关键的“防御证据”。OwlGuard 的工作重点并非仅在“辩护”,而是帮助学生以合规、理性、可验证的方式应对指控。对任何处于调查阶段的学生而言,最有效的策略,是把“我没有抄袭”转化为“我可以证明我没有抄袭”。









